现在再说起艾滋病,很多人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反应还停留在“高危性行为”“特定人群”这些老旧标签上。情况已经变了。

这几年接诊下来,我越来越频繁地在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群中发现HIV感染者。不是他们“不干净”,也不是他们“乱来”,而是艾滋病的传播方式、社会结构、个体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微妙但真实的变化。 艾滋病的高发群体,真的在悄悄换人。 不再只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高危人群”,而是那些你我身边看起来毫无风险、生活轨迹平稳的人。今天想和你聊聊这四类感染率正在明显上升的人群,很多人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风险正在逼近。

第一类,是中老年人。 别急着惊讶。中老年人感染HIV的比例,这几年真的在上升,数据不是危言耸听。特别是在一些城乡结合部或者人口流动大的地区,不少人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下来,家庭关系冷淡,生活缺乏重心,有些人开始寻求感情慰藉。 在没有避孕需求的前提下,对安全性行为的意识显著下降,这也是感染风险不断被放大的原因。

前不久我接诊一个60多岁的男性,血糖控制不佳,常年孤身。他来医院主要是因为反复低热和体重减轻,本以为是糖尿病并发症,检查后才发现是HIV阳性。他一脸错愕:“我哪有那种生活?”可事实是,偶尔的放松警惕和几次“特殊接触”,就足以改变健康轨迹。 第二类,是离异或丧偶的中年人。 这群人往往看起来很有生活经验,但很多年没有接触过“性教育”了。特别是在情感重新开始的过程中,有些人觉得“我都这个岁数了,还戴那玩意儿多尴尬”。但HIV不会因为年龄或婚姻状态而网开一面。

再婚、短期恋爱、网络交友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传播链的一环。关键是,他们很多人并没有定期检查的习惯,可能感染多年都没有发觉,等到出现症状,再来就医,往往已经进入疾病的晚期。 第三类,是年轻的异性恋人群。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只要不是同性恋、不是性工作者、不是吸毒者,那感染HIV的几率几乎为零。但现实并不这么简单。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和职场新人,有性生活但缺乏基本防护意识的情况非常常见。

有时候你会发现,明明受过高等教育,却对避孕套的使用率低得惊人。有人会说“我们是情侣,彼此了解”,可问题是彼此的过去谁也说不清。你不能用感情来判定病毒的存在。 我接触过一个25岁的女生,来做婚前体检,结果HIV抗体阳性。她非常震惊,说自己只谈过两个男朋友,关系都很稳定。但其中一个前任曾有过一次“很短的混乱期”,她并不知情,也从未做过检测。 这不是个例。很多年轻人感染HIV,并不是因为“乱”,而是因为放松警惕、过于信任、忽视检测。

第四类,是部分医护和长期接触血液的职业人群。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职业防护,但真实情况是,操作规范和实际执行之间,仍有差距。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节奏快、人员流动大,一些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我曾遇到过一位实验室的技术员,因为处理样本时手上有细微的伤口,结果不慎暴露感染。她事后非常自责,但这类感染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关键在于细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针刺伤,也可能成为病毒进入身体的入口。

很多人以为医护人员最小心,其实越是熟练操作,越容易放松警惕。就像开车时间久了的人,有时候反而不系安全带。可病毒不认熟练度,它只认“有没有破口”。 说到底,HIV的传播规律没有变,但人的行为变了,社会环境变了。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这件事。 我知道很多人一听HIV三个字就浑身紧张,但其实现在的治疗手段已经非常成熟。只要早发现、早治疗,HIV感染者完全可以像慢性病一样长期带病生存,甚至正常工作、结婚生子。

所以我经常跟来体检的患者说:如果你有过任何一次“不确定”的经历,不管是五年前还是五个月前,做一次检测,没什么丢人的。 HIV不像感冒,它不会自己好,不会主动找你“报到”,但它会悄悄潜伏、慢慢破坏免疫系统,等你反应过来,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检测HIV,只需要抽一次血。现在很多地方还能匿名检测,甚至有自测包。别因为“怕知道”而不检查,真正该怕的是“感染了还不知道”。

很多人对抗病毒治疗还存有误解,以为一旦确诊就得终身吃药、生活质量下降。现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已经大大减少,很多人吃药之后依然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病毒载量可以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甚至基本不具备传播能力。 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及时发现、规范治疗,HIV感染者也可以像糖尿病人一样,控制好指标、好好生活。 但要做到这一步,前提就是——别以为自己没有风险。 不是你“不乱”,就等于安全,也不是你年纪大了,就不需要防护。病毒不会因为你“自觉”就绕开你,它只看有没有机会。

所以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不管处在哪个人生阶段,哪怕你觉得自己“绝对不可能”,也请给自己一次确认的机会。做一次检测、用一次套、多一次提醒,都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说这些,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提醒你:现在的感染趋势真的在变化,而你,可能正处在那个新的风险边缘。 别等到身体出问题才想起“我当时应该注意”,那时候,可能已经晚了。疾病面前,最贵的是时间,最难追回的,是早期干预的窗口期。
中老年人、离异中年、年轻异性恋、职业暴露人群——这四类人正在逐渐成为艾滋病防控的新重点。 不是说其他人就不需要防护,而是说,我们不能再用偏见和老旧印象去看待这件事。你以为的“安全”,可能只是没暴露出问题而已。真正的安全,是从来都不把自己置于风险中。 “不侥幸、不回避、不推迟”,是每个成年人对自己身体最该有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