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7-09 09:46 |
“我脸上最近老是痒,一抓就红,还起点疹子,跟换季有关系吗?”一个看起来三十出头的女职员站在医院皮肤科外边,说着这句话时眉头紧皱,手指不停在胳膊上搔。 她穿着标准的通勤装,衣领扣得很紧,可能是怕别人看到她胳膊上的红斑,天气不算冷也不热,她看着精神挺正常,就是皮肤总出状况。 这类人不少,看起来挺健康,可身体内部可能早就出问题了,真正让人意外的是,有些肝病并不是从内脏上“发通知”,而是先从皮肤上亮红灯。

别小看皮肤这个器官,它是全身最大的“排毒面板”,和内脏尤其是肝有着密切联系。 一旦肝脏出问题,身体很多代谢过程就会错位,毒素无法有效处理,血液中的胆红素、氨、雌激素、胆汁酸等物质就可能累积,对皮肤产生系统性影响。 有时皮肤上的症状甚至比抽血的化验指标还要早一步“说话”,只不过大多数人根本不当回事,直到问题变大。

最常被误解的一个表现就是持续性皮肤瘙痒,很多人以为只是干燥、过敏或者皮肤病,搽点药膏、补点水就好,但这种痒跟一般的不一样。 它不是局部一小块,而是范围广泛、对称、反复、无明显诱因,甚至晚上睡觉时特别明显,这类瘙痒和胆汁酸浓度升高有关。 肝脏功能受损后,胆汁酸无法顺利排入肠道,就会逆流入血液,随血液分布到皮肤末梢神经,激活瘙痒感受器,特别是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乙型肝炎后期更常见。

而且这种痒不是单纯皮肤问题,用抗组胺药物通常效果很差,很多患者用药反应不佳,甚至会因为不停抓挠造成继发性感染,演变成慢性湿疹样皮炎。 但根源并不在皮肤本身,而是体内代谢通道的堵塞,肝无法代谢胆红素、胆汁酸、组胺、氮类物质,皮肤成了最后的“出口”,所以只治皮肤没用,除非把肝功能问题解决了,不然总是反复。 再一个极容易被看到却被忽略的表现是黄疸,黄疸不等于皮肤一夜变黄,有些时候它的表现很隐蔽,比如眼白发黄、手掌纹路偏深黄色、面部暗黄不均匀这些,都是肝脏处理胆红素异常的外在体现。

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无法通过胆道系统顺利排出所致,当肝细胞受损或胆道阻塞时,胆红素就会积聚并沉积于皮肤和黏膜,引发变色。 问题在于,黄疸早期很多人都看不出来,尤其是肤色较深的人群,往往要等到胆红素升高到两倍以上才会肉眼明显。 有些人长期面色发黄,去做美白、吃VC、换护肤品,其实根本原因在肝,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黄疸不是一过性的,而是持续、渐进、早晚色泽变化明显。

而且伴随的还有小便发黄、食欲减退、油腻食物厌恶、皮肤干燥,不是天气热、缺水这么简单,而是肝脏的处理能力被悄悄压垮了。 第三种最容易被误判的是异常瘀斑,皮肤上无故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看着像是碰伤了,但明明没有撞击过。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四肢、背部、甚至胸口等肌肉组织较松软的位置,摸上去不疼,但颜色变化缓慢,不易退散。这是因为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

当肝功能下降,尤其是合成能力下降时,第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减少,血管轻微损伤时无法及时止血,血液容易渗出,形成瘀斑。 这个变化看着不严重,甚至不会引起注意,但临床意义很大,很多慢性肝病患者在肝功能恶化前期,血小板下降、凝血机制紊乱,就是通过皮肤瘀斑率先表现出来。 甚至有些人第一次发现是因为洗热水澡时胳膊上冒出几块紫斑,以为是水温高引发的“过敏”,直到查体发现凝血时间延长,才意识到是肝出了问题。

更麻烦的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可能预示着肝纤维化甚至早期硬化的存在,血管脆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变化、肝内小血管阻力上升,这些都会通过皮肤表现出“警告”。 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存在瘀斑表现的,肝脏弹性值显著高于无瘀斑组,说明肝结构已经开始改变。 大多数人习惯把皮肤问题当皮肤事,甚至不去做系统检查,只在药房买点软膏、润肤露,但对真正的问题毫无帮助。

肝病不像心脏病那样发作剧烈,也不像胃病那样痛得难受,它的危险就在于“沉默”,皮肤是肝脏状态的映射,一旦出现长时间瘙痒、色泽改变、出血倾向,就得警惕。 如果皮肤出现上述三个表现中的某一项,但化验肝功能指标还在参考范围内,是否也有必要做更深层的肝脏检查? 答案是肯定的,转氨酶、胆红素这些指标虽然敏感,但并不能完全反映肝组织的真实状态,很多慢性肝病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早期肝纤维化、轻度胆汁淤积,在血清指标正常时就已经开始损伤。

这个时候做肝脏超声、肝弹性扫描(FibroScan)、甚至肝胆磁共振(MRCP),能比血检更早发现问题。 有些人靠血检安心,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真正有价值的是结构性影像学检查,不是等指标出事才行动,当皮肤在说话时,说明肝已经撑得很辛苦了。 这种沉默的器官不会直接喊疼,但身体其他部分早就用它们的方式发出信号,就看能不能听得懂,越是不明显的表现,越可能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身体从不骗人,只是多数人看不懂它说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