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6-23 11:07 |
寄言众儿女, 何必觅闲愁 作者:归途如虹 No.1 《红楼梦》第五回里,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听到警幻仙姑唱了一首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其中,“闲愁”二字可谓点睛之笔。 No.2 面子 “富贵闲人”贾宝玉就有不少闲愁。作为一个“无事忙”的人,他有的是闲情逸致抒发春愁秋恨,以至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这样普通的自然现象都能让他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为邢岫烟这样的少女在嫁人后会变得“乌发如银,红颜似槁”而流泪叹息。这样的感伤是轻盈的,甚至带有虚无主义色彩,是贾宝玉这种对少女有着强烈情感依赖的“富贵闲人”特有的愁绪。 贾宝玉不像贾芸、刘姥姥这样的底层百姓需要为了生计奔波劳碌;不像贾探春、王熙凤这样的管理阶层需要为了家族事务而操心不已;不像贾政、王子腾这样的官场中人需要为了政治前途而战战兢兢。所以,他的烦恼并不是来自任何具体的事件,反而是一种因为极无事,太闲暇而滋生出的百无聊赖情绪。这种闲愁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但是对于贾宝玉而言却是有意义的。这种对红颜易老的感伤提醒着贾宝玉要好好珍惜和少女们在一起的时光,尽力给予她们温暖和快乐,让她们的生命当中多一抹亮色,也让自己可以呼吸一点自由的空气。所以,贾宝玉既闲暇,又忙碌,他要忙着怜香惜玉,对少女给予自己难以抑制的温情,忙着周旋在这些性格各异的少女之间,甚至去替她们背黑锅,以化解她们和老婆子间的纠纷。 No.3 里子 林黛玉也不忙,她作为一个病人,唯一需要忙的就是吃药。所以,她有大量的时间写诗。她写的诗抒发的基本上是一种悲凉的情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严酷环境的控诉;“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是对未来的焦虑不安;“红颜薄命古今同”是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普遍悲悯;“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是一种慵懒无聊情绪的体现。有的人不理解林黛玉为什么如此多愁善感,觉得她虽然体弱多病又父母双亡,但是有贾母和贾宝玉的万般怜爱,有众姐妹的陪伴,有紫鹃这样的贴心人照顾,住在大观园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衣食无忧,也挺幸福的。那么请问,像晏殊这样的太平宰相为什么能写出“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词句呢?难道晏殊不幸福吗?为什么生活富足的北欧人会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呢? 林黛玉不是感受不到幸福,但是她越是觉得幸福越担心自己抓不住幸福。因为她过早体验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所以幸福对于她而言也是一种负担。她越珍惜幸福越害怕失去。越是看到别人的幸福越是想到自己失去的。精致优雅的富贵闲适生活让林黛玉的内心异常纤细敏感,患得患失,物质上的优渥填补不了林黛玉内心的空洞,因为她重视的是情感。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其实也具有闲愁的成分:她如果像史湘云那样忙着做针线活;如果像薛宝钗那样忙着帮母亲打理家族事务;如果像平儿那样忙着平衡各种人际关系,她都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去思念家乡父母,去为找不到归宿而忧伤,去为婚姻大事无人做主而烦恼。 当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忙碌的人也有压力和烦恼。不过忙碌的人可以通过全身心投入于工作而让自己暂时忘记烦恼,而无事可忙又有心事的人自然是满腔闲愁。像林黛玉这样富有诗书的人有愁绪还可以通过写作去抒发,通过阅读去排遣,一个人如果既没有文化又没有事儿干,就容易无事生非了,就可能会给别人找麻烦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