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行业首批独角兽企业的倒下(如毫末智行、纵目科技等),为幸存者揭示了以下关键教训:
一、商业模式重构:从“软件订阅幻想”到“硬成本管控”
订阅制失效:行业早期依赖“硬件销售+软件订阅”的高毛利模式已崩塌。随着车企将高阶智驾(如城市NOA)从“选装”变为“标配”甚至“终身免费”,用户付费意愿降至冰点。特斯拉FSD付费率仅12%的困境即是缩影,现金流模型被拦腰斩断135。
成本能力定生死: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至7万元级车型,大疆、禾赛等供应商将方案成本压至5000元级,激光雷达进入千元时代。幸存者必须将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深度绑定,否则无法满足车企对“性能-成本比”的严苛要求136。
二、技术路线选择:敏捷性高于前瞻性
拒绝技术路径依赖:毫末智行因坚持高精地图路线,在行业转向“重感知、轻地图”时掉队,城市NOA落地进度远落后于华为、小鹏等对手,最终被长城汽车弃用511。
量产速度决定数据飞轮:技术迭代依赖真实场景数据。纵目科技的泊车方案代码停滞在2022年,毫末的3000元城市NOA方案未能量产,错过数据积累导致算法落后,形成恶性循环8911。
三、资本策略调整:从融资输血到自我造血
资本耐心耗尽:一级市场从“豪赌未来”转向“盈利为王”,大模型等新风口分流投资。纵目科技三次IPO失败、毫末融资断流,均因缺乏可持续盈利模型
现金流管理至上:二线供应商需警惕“开发费+分成”模式的脆弱性——车企压价、账期延长易引发资金链断裂。纵目科技All in充电机器人却订单寥寥,加速失血915。
四、组织与战略:聚焦核心,拒绝资源分散
业务收缩与聚焦:毫末智行同时布局乘用车智驾、无人配送车、Robotaxi,资源分散导致各领域均未形成壁垒;纵目科技在泊车业务未稳固时转向充电机器人,战略摇摆加速崩塌615。
车企关系重塑:单一绑定母公司(如毫末依赖长城)风险极高。车企价格战下优先保障自研体系,外部供应商需拓展多元客户并提升不可替代性514。
五、行业生态洞察:幸存者需直面三重断裂
底层逻辑巨变:
资本逻辑断裂:自动驾驶不再是超级风口,投资回归盈利能力;
商业逻辑断裂:软件订阅幻想破灭,供应商沦为车企“代工厂”;
车企逻辑断裂:成本管控与快速量产成为核心诉求1312。
整合期生存法则:头部车企(如比亚迪、华为)凭借数据与资金优势自研智驾,中小供应商需转向细分场景(如特定车型、区域市场)或技术模块化输出,避免正面竞争918。
总结:新旧周期分水岭的生存公式
存活率 = 成本控制力 × 技术敏捷性 × 现金流健康度。行业从“资本故事”转向“商业本质”,唯有将技术深度融入车企供应链体系、在可控成本内实现体验突破的企业,才能成为“剩者”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