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1月22日于南京举办的长江文化论坛江河传播分论坛上,主题为“书写大河——水的世界和鸣”,江苏省文联原主席章剑华发表了题为《大河文明的承载与传播》的主旨演讲。该演讲立足中华文明的整体视野,深入探讨了大河流域作为文明母体的历史地位、文化功能与现代传播路径,内容深刻、视野宏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以下是其演讲核心内容的系统解读与概括:
---
一、大河:文明之母与精神之源
章剑华开篇即指出:“人类文明起源于大河,大河是文明的母亲河。”他从全球文明格局出发,提出世界四大古文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与黄河流域(中华文明),无一不是依水而生、因水而兴。长江与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双子星,共同孕育了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
他特别强调,长江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精神象征与历史记忆的载体。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从楚文化到吴越文化,长江流域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支柱。
---
二、大河文明的三大文化功能:承载、塑造与延续
章剑华系统归纳了大河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的三重文化功能:
1. 承载功能:大河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容器。它承载着农业灌溉、交通航运、城市聚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承载着诗词歌赋、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等精神成果。例如,《诗经》中有大量描写江河的作品,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正是对长江壮美的礼赞。
2. 塑造功能:大河塑造了民族性格与文化气质。他指出,黄河文化代表刚健、厚重、坚韧,而长江文化则体现灵动、开放、包容。南北交融、刚柔并济,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内在张力与和谐之美。
3. 延续功能:大河文明通过口传、典籍、建筑、民俗等方式实现代际传承。章剑华以南京为例,说明其作为长江下游重要文化枢纽,在六朝时期即成为文化南迁的中心,保存并发展了中原文明的火种,体现了大河在文明赓续中的“中转站”作用。
---
三、从“自然之河”到“文化之河”:长江的文化升华
章剑华提出,当代社会需超越对长江的单一自然资源认知,转向对其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他将长江视为一条“流动的文化长廊”,沿线分布着无数文化遗产:从三星堆到良渚,从赤壁古战场到中山陵,从徽派建筑到江南园林,构成了一部立体的中华文明史书。
他呼吁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叙事体系,推动长江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跃升,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如建设“数字长江博物馆”“虚拟江河剧场”等创新传播形式。
---
四、大河文明的现代传播:讲好中国水故事
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挑战,章剑华强调应以“世界眼光、中国表达”讲好大河文明的故事。他提出三大传播策略:
- 跨媒介叙事:整合文学、影视、戏剧、动漫等多种形式,打造如《长江图》《大河之魂》等文艺精品,增强情感共鸣;
- 国际对话机制:发起“世界大河文明对话论坛”,与莱茵河、密西西比河、恒河等流域开展文化交流,构建人类文明共生共荣的话语平台;
- 青年参与路径:鼓励青年学者、艺术家沿江采风、创作,设立“长江文化研学路线”,让年轻一代在行走中理解文明根脉。
---
五、结语:让大河继续奔流——文明的守望与创新
章剑华最后以诗意的语言作结:“大河不会老去,它只是不断变换姿态前行。”他认为,保护大河不仅是生态保护,更是文明守护;传播大河文明,不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启迪未来。唯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才能让长江这条“活着的文明之河”继续奔腾向前,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交响和鸣。
---
综上所述,章剑华的演讲《大河文明的承载与传播》不仅是一次文化阐释,更是一场关于文明自觉与时代使命的思想启蒙。它既具学术深度,又富人文温度,为新时代长江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也为“江河传播”这一新兴议题树立了高远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