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阅读
  • 1回复

[猎奇]万万没想到!三年疫情结束后,社会上出现了几个奇怪现象,值得深思 [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3218
金币
19122
道行
38009
原创
2385
奖券
4885
斑龄
135
道券
1114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442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8-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00

算下来,疫情结束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了,本以为随着它的离去,一切都该回归正常,上班的上班,消费的消费,聚餐的聚餐,生活很快会回到2019年的节奏,中产全国各种买买买,普通大众也跟着提高消费品质。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几年的情况非但没有赶上预期,甚至还冒出了几个奇怪的现象,让普通人都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口罩也摘的差不多了,可有些东西却是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01

消费的逻辑彻底变了

关于消费这一块,疫情前后简直就是判若两个世界,口罩事件前,中国人是全球商品的大买家,国内国外都是各种旅游买买买。

然而,最近这几年,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家变得更抠门了。



就拿过年买年货来说吧,以前过年不买点贵的,都感觉没过年的气氛,可现在呢?买个几块钱的对联也得货比三家。

专家说,普通老百姓越来越有钱了,居民的储蓄却创下了历史新高。可实际上呢?不是大家大家一夜暴富了,主要是太多人见识了突发情况的代价,现在也不敢乱花费,不敢轻易跳槽,更不敢裸辞旅行,精打细算过日子,成了普通老百姓的新常态。



不过也不是啥钱都不舍得花。有些人花钱可“任性”了!像前阵子上海那个动漫展,三天挤进去40万人,机票酒店全订爆。

年轻人追个展,能把一个城市的消费增速一下子拉高35%。泡泡玛特盲盒卖疯了,网上各种潮玩销量蹭蹭涨,有的销售额直接破亿。专家还预测,2025年光是为“情绪”买单的市场规模就要突破2万亿!



一边精打细算啥都舍不得,一边潮玩消费又暴涨,为啥这么“分裂”?

说白了,现在的人开始为“情绪”买单了。这事儿得归功于两拨人:

一拨是单身年轻人。中国单身人口已经突破2.4亿,他们为情绪买单越来越多。听说月薪5000的上班族,竟然舍得花2000块养猫,这让很多中年人直呼看不懂。

另一拨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群体有3.1亿人。可别小看他们!中老年人爱看的那些“土味爽剧”,一年能砸504亿,比年轻人看电影花的425亿还多!

这6亿人已经成了情绪消费的主力军!



.02

人情往来,说淡就淡了

以前一到逢年过节,总得大包小包走亲访友,所以那个时候满大街都是烟酒店,礼品店。

再反观这几年,这些店面基本上关的七七八八,以前总觉得去亲戚朋友家不拎点礼品很没礼貌,现在两手空空走亲戚成了新常态。



更扎心的是,现在年轻人的婚姻观。

以前的观念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感情再不和,也很少有离婚的,

现在呢?2025年一季度全国离婚登记63万对,比去年同期多出5.7万对。

离婚窗口排长队,与结婚窗口空荡荡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了民政局新风景。

以前总说婚姻是港湾,现在倒好,闪婚闪离越来越普遍。



亲戚之间走动越来越少了,朋友聚餐也变味了。以前饭桌上热热闹闹,现在群里发个红包就算拜年了。不是人情变薄了,是大家突然想开了:有些关系,断了也没啥;有些应酬,不去也挺好。



.03

关于身体健康,永远留了道后遗症

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疫情走了几年,大家疑神疑鬼的毛病却越来越严重了。

以前出门戴个口罩显得异类,现在不戴口罩反而让人觉得很不安全,医院地铁办公楼。哪怕早就不强制了,还是很多人自觉戴着。

这还不算,以前谁家没事囤药啊?现在大家健康意识强多了,感冒药、止咳药、退烧药几乎家家必备,有些抗病毒口服液都成家里常备药了。有网友吐槽:自家药品种类比药店还全!

经历了三年口罩时间,让越来越多人深有感触,关键时刻,手里有货才更踏实。



再有就是健身。以前锻炼身体是兴趣爱好,现在快成刚需了。年轻人一大早跑步,下班去撸铁;中老年人组团体检、买养生套餐。

每年冬天流感准时报到,症状跟当初“阳了”差不多:怕冷、发烧、咳嗽一条龙。虽说一周左右能好,但这熟悉的流程总让人心里发毛。病毒走了,但“健康焦虑”留下了。



写在最后

有人还在怀念2019年以前的日子,却没发现“新常态”早就来了:

花钱变得又理性又任性;人情变得疏远又简单了;对健康是焦虑了,但也更自律了。

这就是疫情过后,留给我们生活的“底片”。

你说这是好还是坏呢?我个人觉得吧,是福是祸都得看个人情况,但不管怎么说,疫情至少让我们学会慢下来:多关注点健康,多存点钱,多陪陪家人。

面对新变化,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做的,就是积极应对:锻炼身体,多存钱,战胜焦虑的法子就是不让它牵着咱鼻子走。

生活嘛,总得继续,对吧?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0516
金币
372001
道行
2004
原创
2418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46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11
疫情后的社会变迁:消费、人情与健康的“新常态”

疫情结束后,人们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消费习惯上,还深刻影响了人际关系和健康观念。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探讨疫情后的“新常态”。

1. 消费逻辑的转变

1.1 节俭与奢侈的矛盾

疫情前,中国消费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大买家,无论是国内购物还是海外旅游,都表现出强烈的消费欲望。然而,疫情后,人们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谨慎。一方面,大家变得更加节俭,即使是购买年货这样的传统习俗,也会精打细算。另一方面,某些特定领域的消费却异常火爆,比如潮玩市场、动漫展等。这种矛盾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情感满足的需求。

1.2 单身经济与银发经济的崛起

单身人口和老年人口成为了新的消费主力。单身年轻人更愿意为情感买单,比如养宠物、购买潮玩等。而老年人则在娱乐消费上投入更多,如观看“土味爽剧”等。这些新兴的消费趋势表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单纯的物质需求。

2. 人情往来的淡化

2.1 礼尚往来的减少

以前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习俗。然而,疫情后,这种习俗逐渐淡化。礼品店关门大吉,人们更倾向于空手走亲戚,甚至通过网络拜年。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重新审视,更加注重实质性的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礼节。

2.2 婚姻观的变化

疫情后,年轻人的婚姻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离婚率上升,闪婚闪离成为常态。这表明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更加务实和开放,不再将婚姻视为不可动摇的港湾。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疫情期间长时间的相处让人们更加了解彼此,从而做出更为理性的决定。

3. 健康观念的强化

3.1 健康意识的提升

疫情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即使在疫情结束后,许多人仍然保持着戴口罩的习惯,并且家中常备各类药品。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不仅表现在日常防护上,还体现在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和维护上。

3.2 健身成为刚需

以前锻炼身体可能只是部分人的兴趣爱好,而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需求。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健身房、跑步、体检等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

结语

总的来说,疫情后的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常态:消费更加理性与感性并存;人情往来更加简化;健康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些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需要积极适应这种新常态,学会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

正如你所说,“生活嘛,总得继续。”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应对:锻炼身体、多存钱、战胜焦虑。这样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