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阅读
  • 2回复

[保健养生]再继续这样锻炼,你的血管就废了!提醒:上了年纪,这4种不可取  [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8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14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12) —
夏天一热,不少人开始晨跑、跳操、爬山,仿佛只要流汗就等于健康。但有些老年人锻炼完不是轻松,而是胸闷、头晕,甚至送进了急诊室。很多人以为运动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结果反倒成了压垮健康的稻草。


年纪越大,越不能靠“蛮劲”锻炼,尤其对血管来说,错误的运动方式,堪比“慢性自杀”。
在门诊中,经常遇到六十岁以上的患者,说自己坚持每天快走一万步,怎么血压越来越高、腿还经常抽筋?
检查后发现,他们的血管弹性已经严重下降,动脉内壁斑块增多,而这些剧烈或错误的运动,反而加剧了血管的“老化速度”。
血管不是橡皮筋,用力一拉就回弹。它更像一根老旧的水管,里面一旦积满了“水垢”——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管壁破裂、血栓脱落,后果不堪设想。


尤其是下面这4种锻炼方式,年纪大了后,真不能再坚持了。
第一种,不分昼夜地晨跑或夜跑。很多退休老人喜欢天不亮就出门跑步,认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但实际上,清晨是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高峰期,气温低、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尤其对本身已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的人来说,晨跑是隐形炸弹。
我曾接诊过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坚持晨跑多年。有一天清晨,在操场晕倒,急救时发现是脑梗塞。而他并不知道,晨间血液黏稠、血管收缩,正是导致脑血栓形成的“完美风暴”。研究表明,清晨4点到8点,是心梗和卒中发病最多的时段。[1]


第二种,高强度的无氧训练,比如负重深蹲、快速俯卧撑。年纪大了,肌肉确实会流失,但千万别用年轻人那一套来“补”。
无氧运动会导致血压瞬间升高,心率剧烈波动,血管壁承受巨大压力。尤其是已经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这种冲击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脑血管破裂。
深蹲蹲得猛,血压冲天走。一项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临床研究指出,老年人做高强度抗阻锻炼时,收缩压平均升高可达30-50毫米汞柱,增加卒中风险。[2]


第三种,喜欢“憋着气”锻炼的人群。不管是举哑铃、做仰卧起坐,很多人习惯用力时屏住呼吸,这种叫“瓦尔萨尔瓦动作”。
这个动作会导致胸腔内压骤升,静脉回流受阻,心输出量下降,严重时甚至诱发晕厥。
在一次查房中,我曾见一位67岁的男性患者,在家中做仰卧起坐时突然晕倒,送来后发现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他自己也没意识到,锻炼时那几秒钟的“屏气”,差点送了命。


第四种,盲目追求极限耐力运动,比如长时间爬山、骑行。很多人以为,能坚持几个小时就是“战胜衰老”,但实际上,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会消耗大量电解质、水分,容易引发低钾、低钠血症,加重心脏负荷。
尤其是高温天气,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大大增加。我曾收治一位70岁的女士,骑行数小时后突发心梗,送来时已出现心律失常。她只带了水,却忽略了补充电解质的重要性。
这些看似“坚持自律”的锻炼方式,其实是对血管的慢性摧残。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内皮功能减弱,这不是靠锻炼就能“逆转”的。反而不当锻炼会让血管“提前退休”。
预防血管病变,除了控制三高和合理用药,更要懂得身体的“语言”。如果锻炼后出现头晕、胸闷、心跳不齐、四肢乏力等症状,一定不是“锻炼有效”,而是血管在报警。


在治疗上,越来越多研究指出,慢性病的干预重点应该从“耐药”转向“耐动”。这不是鼓励大家拼命锻炼,而是强调锻炼方式必须符合身体状态,特别是中老年人,运动要“慢、稳、柔”。
很多老年患者在我建议下改为“太极+步行”,控制血压和血糖的效果反而更好。
比如太极,它是一种典型的低强度综合运动,可以增强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研究显示,每周3次太极训练,连续12周后,老年人的动脉僵硬指数明显下降。[3]
而步行也不是越多越好,最适合老年人的步数,其实是每天6000到8000步。超过这个范围,反而可能引发膝关节、心脏等负担。很多人不信,非要一万步,结果走着走着走进了骨科或者心内科。


锻炼不是一场“斗争”,而是一种“和解”。和年龄的和解,和身体状态的和解。年纪大了,拼的不是意志,而是智慧。
我们常说“人老腿先老”,但实际上,血管才是最早衰老的系统之一。它不像皮肤那样看得见,也不像骨头那样疼得出声。它悄悄老去,却影响着全身器官的供血,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所以,别再用年轻时的锻炼方式来挑战年老的血管了。就像破旧的皮管子,越拧越容易爆,越压越容易裂。


锻炼是好事,但方法不对,好心也会办坏事。别让“锻炼”成了最后一根稻草,把你的血管压垮。

1条评分金币+22
xian209 金币 +22 - 昨天 20:3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8001
金币
27521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7:42
确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血管弹性和内皮功能会逐渐减弱。因此,老年人在进行锻炼时需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避免晨跑或夜跑:清晨是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高峰期,气温低、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对高血压或动脉硬化患者来说,晨跑风险较高。可以选择在一天中气温较高时进行适度运动。

2. 避免高强度无氧训练:老年人进行高强度无氧训练可能会导致血压瞬间升高和心率剧烈波动,增加心脑血管风险。应选择低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

3. 避免憋气锻炼:憋气锻炼可能导致胸腔内压骤升,静脉回流受阻,严重时甚至诱发晕厥。应保持呼吸顺畅,避免在用力时屏住呼吸。

4. 避免极限耐力运动: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会消耗大量电解质、水分,容易引发低钾、低钠血症,加重心脏负荷。应选择适度的运动量,并注意补充电解质。

5. 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太极和步行是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太极可以增强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步行应控制在每天6000到8000步,避免过量。

6. 倾听身体的信号:如果锻炼后出现头晕、胸闷、心跳不齐、四肢乏力等症状,可能是血管在报警,应及时停止锻炼并就医。

7. 合理饮食和用药:除了锻炼,控制三高和合理用药也是预防血管病变的重要措施。

总之,老年人在锻炼时应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锻炼对血管造成损害。锻炼应是一种和解,和年龄、身体状态的和解,而不是一场斗争。通过适度、合理的锻炼,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8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4:15
上了年纪不宜进行的4种锻炼方式
运动对中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但选对运动方法很关键,不恰当的运动方式可能会带来反效果。以下4种运动不太适合上了年纪的人:

长跑
跑步本是很好的有氧运动,适当跑步可促进血液循环,有益健康。然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明显下降。本身患有三高、冠心病等问题的老年人,长跑过程中可能会使身体缺氧,引发心梗、脑血管意外等情况。而且,高强度的跑步对关节压力很大,运动量太大会增加关节疼痛、损伤的风险,甚至引发关节炎,影响老人行动13。

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会给颈椎、腰椎带来较大压力。老年人的颈椎、腰椎通常已有一定的退行性改变,在此基础上进行仰卧起坐,会使退行性病变进一步恶化,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压迫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脊髓损伤1。

高强度力量训练
50岁以后,骨密度开始降低,骨骼变得脆弱,肌肉纤维也不如年轻时坚韧。此时进行如撸铁、深蹲、硬拉等高强度力量训练,稍微用力过猛,就容易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引发骨折。而且这类运动还可能使心率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增加心脏负担,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人来说,更加危险2。

杠腿运动
杠腿运动是一条腿站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