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互鉴与伦理重构
——基于汉伊理(Ilya Kanaev)访谈的深度分析
一、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时间:2025年7月9日-10日
地点:山东曲阜
主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分议题:
1. 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
2. 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
3. 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汉伊理主讲)
4. 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
5. 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成人之美”
现实意义:
在全球政治冲突加剧、技术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尼山论坛以儒家“和而不同”智慧为纽带,探索文明共生的技术路径与伦理框架。
---
二、汉伊理的核心观点:人工智能的“礼治”伦理
1. 从“文明对抗”到“技术共生”
- 尼山论坛的演变:早期聚焦文明冲突,近年转向“互鉴”与“共治”,反映全球从意识形态对立到价值共鸣的转变。
- 人工智能的角色:技术不再是威胁,而成为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工具。例如,AI翻译需超越语义,嵌入文化语境(如儒家“敬”与“义”)。
2. 儒家“礼”的现代技术化重构
- 伦理框架设计:
- 动态平衡:避免将“礼”机械编码为算法,而是通过情境判别(如情感识别AI需结合文化差异)。
- 实践导向:将伦理植入AI研发全流程,如教育AI需保留师生互动的道德教化功能。
- 中国经验:技术适配文化(如中医AI需兼容传统理论),而非单向照搬西方模式。
3. 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性”保卫战
- 风险:效率至上可能削弱人的道德判断力(如依赖AI写作导致创造力退化)。
- 对策:
- 个体层面:借鉴儒家“修身”,通过自律平衡技术依赖(如限制AI使用场景)。
- 制度层面:立法划定AI边界(如禁止情感AI替代人类亲密关系)。
- 教育层面:强化科技伦理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
---
三、人工智能与文明互鉴的三大路径
1. 作为“文化翻译者”的AI
- 突破语言屏障,深度解析文化符号(如将《论语》的“仁”转化为可操作算法)。
- 案例:敦煌壁画AI修复技术,融合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
2. 作为“差异调和者”的AI
- 算法需体现“和而不同”,例如社交AI避免强推单一价值观,而是适配多元礼仪(如中东与东亚的社交距离差异)。
3. 作为“传统激活者”的AI
- 通过技术激活文化遗产(如AI生成京剧新唱段需符合传统程式)。
---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 技术陷阱:算法偏见可能加剧文明隔阂(如西方中心的AI伦理框架)。
- 解决思路:
- 建立跨国AI伦理委员会,纳入非西方文明代表。
- 推动“儒家伦理+AI”的全球试点(如中国“智慧礼坊”项目)。
汉伊理的呼吁:
> “人工智能应像‘礼器’一样,既提升效率,又守护人性。技术发展的终点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何以为人’。”
---
结语
本届尼山论坛标志着文明对话从理论层面向技术实践的跃迁。通过将儒家“礼”的动态智慧注入AI,人类或可构建一个技术赋能而非统治的文明共同体——这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数字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