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数字展览 无限可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40
金币
73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虚实共生的‘只有红楼梦’,用数字技术造就了太虚幻境;河南应天门遗址中,数字化复原让夯土遗迹‘开口说话’;世园会中国馆通过环境感知系统与传统文化符号的动态绑定,实现了‘天人感应’的数字化转译。”日前,“交互·链接·转译——数字展览设计艺术人才培训结项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幕,学员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创部主任关懿的一段话,既回顾了她实地调研的感受,也展现了当下数字展览发展的蓬勃态势。

  数字如何构建人文与历史、历史与当代、人与物的交互链接?展厅中,30余件以AR/VR、交互设计、数据可视化等形式呈现的学员作品,不仅提供了数字展览的鲜活样本,也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再生可能。

重构展览叙事

  “博物馆里的每件展品都是一个个故事的碎片,只有把它们串联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有意义的故事。”正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教授严建强所说,传统展览主要依赖于艺术品的静态展示,叙事性通常较弱,需要观众自行填补故事的空白。

  “数字技术可成为时代文化表达的‘新语言’。”谈起自己近期设计的宁夏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学员代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师石泽元介绍,“40多米的数字长卷把长城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汇到一张电子屏中,观众用手机扫码后,就可以选择胡商、士兵、居民等不同的角色,一边游走,一边观赏。长城的故事得以从个人视角展开,长城沿线的非遗也被串联起来。”

  数字技术正重塑博物馆的叙事方式,一方面重构展览叙事的表达逻辑,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动线规划、物理空间的数字化延伸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安排,推动展览从单向展示向互动共创的范式转型。

  在“何以文明”VR沉浸探索体验项目前,记者戴上VR设备,跟随少年“龙昭昭”的脚步,瞬间跨越五千年的时光,置身于良渚、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殷墟等中华文明的圣地。在实时光照系统和细节层次(LOD)技术加持下,观众既能俯瞰气势恢宏的二里头遗址宫殿群落,又能雕刻玉琮、击打鼍鼓、刻写龟甲,通过手势交互沉浸体验先民的生活。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用电影的叙事方式和镜头感打造不同的重点篇章,以穿越的形式串联每个故事场景,既有大场面震撼的视觉效果,又有多角度的微观体验,还在场景中设计互动彩蛋,观众可以通过自行探索与局部小环境发生交互。”

还原文化内核

  跟随朱熹《九曲棹歌》的指引,乘一叶扁舟逆流而上,欣赏九曲溪在雨中、月下的风光。“传奇武夷·行浸式数字剧场”利用巨幕、裸眼3D、元宇宙交互等技术元素,把闽越王城史诗、九曲溪理学与万里茶路交织成一场“先看史、再悟理、终融山水”的沉浸式体验。

  而这只是30余件作品的一个缩影。

  漫步展览现场,作品中处处可见文化符号和意象——长江、黄河、青花瓷、黄花梨……“学员们的作品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文化叙事的有机统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评价。

  借助数字技术激活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意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是从业者发力的重要方向。“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最终能够打动人心的,还是作品所传达的深层意义和情感共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研究所导演肖艺道出数字展览的内核所在。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秘书长马英华在为学员们授课时曾提到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当鼓楼中心券洞内的灯光转暗,鼓楼就切换成了全沉浸式体验空间。720°全沉浸光影秀,利用投影畸变矫正技术和空间定点声场技术,凸显了鼓楼的建筑结构之美和晨钟暮鼓的壮丽。虚拟击鼓撞钟交互装置使观众感受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四九城里听钟声”展项,生动呈现当年“钟声十里,莫不耸听”的盛况;观众通过触摸屏,可以了解日晷、铜刻漏、碑漏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读懂箭尺、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展览中,数字技术敲响的暮鼓晨钟,不仅仅是声音的震动,还有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拓展更广边界

  “妙德灵慧”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复现第61窟内的华盖式藻井、千佛图、十二星宫图等;“兰台翰墨·家国春秋”智慧改造方案,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明清历史档案为基础,用小程序集中展示200余件珍品档案。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新的方式,也为观众触达文化提供了便利。

  严建强十分关注数字展览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博物馆的角色和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也是公众教育的重要平台,更是文化交流和社会沟通的桥梁。”博物馆探索新的展示方式和教育模式,数字展览或是一条有效路径。

  事实上,数字展览作为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媒介机制,在诞生之初就蕴含着强烈的跨界基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烈看到了数字展览对于艺术创作的反哺效应,“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变革形态,更在于激发文化的创造力。”如果新技术只停留在让静默作品“动起来”这种流于形式的演绎,就不足以充分呈现作品审美意蕴,还需在艺术内涵上努力提升。

  数字展览引发的联动效应还在继续,对数字与艺术融合的思考和探索也将继续,并不断迸发出更澎湃的活力。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8
数字技术在构建人文与历史、历史与当代、人与物的交互链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AR/VR、交互设计、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数字展览不仅提供了鲜活的展示样本,还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再生可能。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分析:

1. 重构展览叙事:传统展览依赖于艺术品的静态展示,叙事性较弱。数字技术可以作为时代文化表达的“新语言”,通过智能动线规划、物理空间的数字化延伸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安排,推动展览从单向展示向互动共创的范式转型。

2. 宁夏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通过40多米的数字长卷将长城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汇到一张电子屏中,观众可以扫码选择不同角色,一边游走一边观赏,使长城的故事从个人视角展开。

3. “何以文明”VR沉浸探索体验项目:通过VR设备,观众可以瞬间跨越五千年的时光,置身于中华文明的圣地。实时光照系统和细节层次(LOD)技术让观众既能俯瞰遗址宫殿群落,又能通过手势交互沉浸体验先民的生活。

4. 传奇武夷·行浸式数字剧场:利用巨幕、裸眼3D、元宇宙交互等技术元素,将闽越王城史诗、九曲溪理学与万里茶路交织成一场沉浸式体验。

5. 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通过720°全沉浸光影秀和虚拟击鼓撞钟交互装置,使观众感受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并了解古代计时原理和构造。

6.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复现第61窟内的华盖式藻井、千佛图、十二星宫图等,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智慧改造方案:以明清历史档案为基础,用小程序集中展示200余件珍品档案,使文化遗产触达更便利。

数字展览作为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媒介机制,不仅变革了艺术形态,更激发了文化的创造力。它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也是公众教育的重要平台,更是文化交流和社会沟通的桥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字展览将继续拓展更广的边界,对数字与艺术融合的思考和探索也将继续,并不断迸发出更澎湃的活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28
数字展览 无限可能
数字展览作为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产物,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为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开辟新的道路。以下从不同方面阐述数字展览的无限可能:

独特案例展现数字魅力
“只有红楼梦”
通过数字技术造就了太虚幻境,给观众带来如梦如幻的体验,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红楼梦中的奇幻世界,体现了数字技术在营造虚拟场景方面的强大能力12。

河南应天门遗址
数字化复原使夯土遗迹“开口说话”,让历史遗迹不再是沉默的存在,通过数字手段展现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厚重12。

世园会中国馆
利用环境感知系统与传统文化符号的动态绑定,实现了“天人感应”的数字化转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展览体验12。

数字展览的优势体现
重构展览叙事
重塑叙事方式:传统展览主要依赖艺术品的静态展示,叙事性较弱,需要观众自行填补故事空白。而数字技术成为时代文化表达的“新语言”,重构了展览叙事的表达逻辑。例如宁夏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40多米的数字长卷把长城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汇到一张电子屏中,观众扫码后可选择不同角色,从个人视角展开长城的故事,串联起长城沿线的非遗2。
推动范式转型:通过智能动线规划、物理空间的数字化延伸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安排,推动展览从单向展示向互动共创的范式转型。如何以文明VR沉浸探索体验项目,观众戴上VR设备,能跨越时空,置身于中华文明的圣地,通过手势交互沉浸体验先民的生活,还能发现互动彩蛋,实现与局部小环境的交互2。
还原文化内核
打造沉浸式体验:借助数字技术,将文化故事和内涵以沉浸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例如传奇武夷·行浸式数字剧场,利用巨幕、裸眼3D、元宇宙交互等技术元素,把闽越王城史诗、九曲溪理学与万里茶路交织成一场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先看史、再悟理、终融山水2。
激活文化资源: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新方式,也为观众触达文化提供便利。如妙德灵慧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复现窟内的华盖式藻井、千佛图、十二星宫图等;兰台翰墨·家国春秋智慧改造方案,用小程序集中展示200余件珍品档案2。
数字展览的其他应用与成果
数字艺术创作
艺术家陈汉以龙之生肖文化为母题,以数字技术为创作手段,以数字孪生为创作观念,将传统文化、雕塑、绘画与数字技术相链接,展示出各式各样的龙之意象,衍生出独特的时代生肖,展现了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以“可能世界”为主题,展出涵盖CG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等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系统梳理了中国数字艺术的创作成果,探索数字时代下艺术创作的未来5。
数字展厅革新
数字展厅作为传统展厅的升级版,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全息数字展厅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展品以三维立体形式悬浮在空中,观众无需佩戴设备就能从多角度观赏展品细节6。

数字展览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无限可能,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展览有望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成果,为文化传播、艺术创作和观众体验带来更多的惊喜。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