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脑机接口:从实验医学走向康复应用场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上海华山医院的一台手术吸引了全国关注。医生们在一位瘫痪十余年的年轻人颅骨上,嵌入了一枚芯片,大小不过一枚纽扣。这不是移植,也不是修复,而是接入。从前,这种画面只存在科幻电影里:你也许会想到《黑客帝国》里插入后脑的数据接口,或者《超验骇客》中被上传的意识。如今,这些桥段第一次被现实技术复刻。
这是一台名为“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手术。背后,是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及数家企业的联合攻关。3月下旬,他们完成了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这一试验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将该技术推入临床阶段的国家。
人脑植入芯片,并非中国首创。2023年底,马斯克旗下公司Neuralink宣布完成全球首例人类脑机接口植入试验。芯片名叫“心灵感应”(Telepathy),大小如硬币,植入时需打开颅骨,再将64根比发丝还细的电极丝插入大脑运动皮层,用于接收神经信号。试验对象是一位四肢瘫痪的男子,术后可用意念控制电脑光标,完成打字和浏览网页。
消息发布后,全球沸腾。有人将其视为意识上传的前奏,也有人担心它是“硅基控制论”的起点。推特上一条热门评论写道:“马斯克不是在治病,他是在修改人类的权限设置。”而今天,当这项技术悄然落地中国手术室,我们不禁会问:当大脑插入了芯片,我们还是那个完整的自己吗?
当“我是谁”的哲学追问还在空中悬着,手术室里却已经开始给出一种技术层面的回答。这场脑内微革命的主角,是一位因触电意外瘫痪了十三年的男性。3月25日,医生在他的颅骨上打磨出一个凹槽,将一枚直径26毫米、厚度不足6毫米的脑机接口芯片植入运动皮层。
芯片通过两组柔性电极连接到神经元活动最密集的区域,用于采集大脑在运动意图下产生的神经电信号。当人产生动作意图,大脑神经元会发出几毫伏的电脉冲,极其微弱,必须靠紧贴皮层的微电极阵列捕捉。本次试验使用的每组电极集成32个通道,细度不到发丝的五分之一,信号捕捉后传输至芯片,再由内置算法实时解码,转换为“向左”“点击”“加速”等具体操作指令。整个过程的平均延迟控制在20毫秒以内,已足以满足基础交互需求。系统采用无线供电,无需外接导线,手术仅需打磨骨槽完成植入,避免大范围开颅,创伤最小化。
术后第十二天,受试者完成了第一次“意念控制”:通过纯粹思维指令,操控电脑赛车游戏完成加速、转向、减速等动作。尽管系统仍在训练阶段,但这意味着脑机接口技术已从“工程样机”走向“人脑响应”,实现了首次稳定闭环。
一项技术是否能走进现实,往往要看它何时进入制度系统。3月31日,湖北省医保局发布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标准。侵入式置入费、取出费,以及非侵入式适配费被明确列出,为这项技术的普及和产业化打下制度基础。它首次从试验台走向账单,从科研指标走向医保框架。
脑机接口技术按介入程度分为三类: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目前,国内企业多采用非侵入式方案,以降低技术门槛和使用风险。不久前,我在杭州强脑科技公司体验了一套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走进展厅,一只灵巧手原型机安静地躺在操作台上,像在等待一次“意念连接”。工作人员笑着说:“要不要试试,让它听听您的指挥?”
我坐下,手臂套上一个袖套装置。首先,他们让我依次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握拳,松开,分别活动几根手指。公司创始人在一旁向我解释,这套设备内嵌了十几枚干电极,紧贴在皮肤上,用来捕捉肌肉运动中极其微弱的电信号,也就是他们所说的“肌电”。接下来,是关键一刻。他们让我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抬起食指——仅仅是想象而已,不需要真的动。几秒后,我睁开眼,看见仿生手缓缓举起一根指头,动作虽然迟缓,但方向准确。我愣住了:它居然“读懂”了我的意图?
为了验证,工作人员又做了一个更苛刻的测试。他用双手固定住我的拳头,让我尝试张开手掌。我的手动不了,可就在那一刻,仿生手却慢慢张开了五指——就像一个替身,在代我完成动作。“对,它在回应您的意念。”工程师解释说,设备依靠算法解码我的脑电与肌电信号,判断意图,并实时驱动动作。
那一刻我意识到,控制一只手,并不一定依赖肌肉与神经的牵拉。有时,仅凭意念,就能启动一个替身。
在展厅里,我还看到了几幕印象深刻的画面。一位肢体缺失的男士,戴上仿生手后,坐在电子琴前,缓慢却精准地弹奏出旋律。另一位右臂截肢者,则用仿生手蘸墨提笔,写下“创新”两个字。工程师告诉我,他们的技术不只是功能替代,更是神经可塑性的延展。那不再是肌肉发出的命令,而是意图本身接管了动作。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大脑通过重新建立动作回路,让这只仿生手真正“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它不是补偿,而是重建。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超出原始手部的稳定性与控制力。
不只是肢体控制,脑机接口技术也正尝试重建感官。6月6日,中国科学家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展示了全球首个宽光谱视觉假体系统。在动物实验中,它不仅恢复了失明动物对可见光的感知能力,还拓展了对红外图像的识别。无需外接眼镜,无需中转设备,感知路径直接连接至视觉皮层。它让实验动物在完全黑暗中也能看见事物,具备了超越生理极限的“夜视力”。
这意味着,脑机接口不仅可“修补”已失的功能,也可能赋予人类原本不具备的能力。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是复明,还是改写感知结构?
当然,技术的美妙永远伴随质疑的阴影。技术给予人“重新控制身体”的能力,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控制还掌握在谁手中?
在早期脑机接口试验中,设备需要不断采集大脑信号,用算法模型进行实时解码。这意味着,部分大脑数据必须上传、存储、分析。它不仅属于使用者,也连接着平台、算法与网络。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滥用,或者被用来预测行为,人类的思维就可能被外部系统反向建模。这不再是控制鼠标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意志自由、隐私边界甚至伦理秩序的根本性挑战。
植入式设备还有另一类风险:感染、排异、电极漂移……这些医学问题在今天尚无法完全规避。华山医院团队已设定十年期随访机制,建立电生理长期监测系统,但即便如此,临床之外仍有未知。
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当我们越来越依赖技术替身完成动作,会不会逐步失去原有身体经验?仿生手能弹琴,那还是“触键”的感觉吗?这些问题暂时没有答案。它们像影子一样,跟随在技术之光之后,一同延展。
技术的边界,往往不是由算力决定的,而是由人类对自己的定义决定的。祝先生重新获得了控制赛车游戏的能力,也许下一步能操作机械臂、轮椅,甚至远程机器人。而在另一个实验室,失明者正在靠脑机视觉假体感知从未见过的红外图像。这些都不是“回归常态”,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重新编写”。
当我离开杭州强脑科技公司的时候,有位同事忽然问我:“如果将来仿生手的能力越来越强,作为一个健全人,你会愿意截掉自己的手臂,换上那个更强的替代品吗?”我无法立刻回答。问题过于突兀,也过于真实。它不再是远方幻想,而是一个正在靠近的现实选项。当人类的感官、肢体、意志逐步与硅基系统对接,那“我”还属于我吗?
从技术诞生到成熟,脑机接口的路途还有漫长的艰险要走。在可见的未来,它不会迅速普及,短期内也不会迅速进入日常。或许,脑机接口永远不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到每个人的日常里。
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会陷入这样的思辨:到底是我操控了芯片,还是芯片操控了我?技术不会告诉我们人是谁,它只会反复逼问:你准备好变成另一个版本的自己了吗?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24
脑机接口技术:从科幻到现实的跨越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的发展,正逐步将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变为现实。上海华山医院最近完成的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项技术不仅为瘫痪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引发了关于人类身份和意志自由的深刻思考。

一、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

1. 技术背景与原理

脑机接口技术通过读取大脑活动信号,将其转化为可执行指令,从而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此次在上海华山医院进行的手术,使用了一枚直径26毫米、厚度不足6毫米的脑机接口芯片。芯片通过柔性电极连接到大脑运动皮层,用于采集神经电信号,并通过内置算法实时解码,转换为具体操作指令。

2. 手术过程与效果

手术过程中,医生在患者的颅骨上打磨出一个凹槽,将芯片植入运动皮层。术后第十二天,受试者通过纯粹思维指令,操控电脑赛车游戏完成加速、转向、减速等动作。这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已从“工程样机”走向“人脑响应”,实现了首次稳定闭环。

二、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1. 康复与辅助

脑机接口技术为瘫痪患者提供了新的康复手段。通过意念控制外部设备,患者可以重新获得站立、行走等基本生活能力。此外,该技术还尝试重建感官功能,如视觉假体系统,让失明者恢复对可见光和红外图像的感知能力。

2. 产业化与普及

湖北省医保局发布的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标准,为这项技术的普及和产业化打下了制度基础。尽管短期内脑机接口技术不会迅速普及,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三、伦理与隐私的挑战

1. 意志自由与隐私边界

脑机接口技术在赋予人类“重新控制身体”能力的同时,也提出了关于意志自由和隐私边界的挑战。部分大脑数据需要上传、存储、分析,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或滥用,人类的思维可能被外部系统反向建模。

2. 医学风险与长期影响

植入式设备还面临感染、排异、电极漂移等医学风险。华山医院团队已设定十年期随访机制,建立电生理长期监测系统,但临床之外仍有未知。此外,长期依赖技术替身完成动作,可能会逐步削弱原有身体经验。

四、未来展望

1. 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机接口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创新应用,如远程机器人操作、增强现实交互等。

2. 伦理规范与社会共识

面对脑机接口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社会共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3. 人类身份的重新定义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是谁”这一哲学问题。当人类的感官、肢体、意志逐步与硅基系统对接,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原有的身份认同?

结语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医疗创新的光明前景。然而,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只有在确保安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这项技术才能真正造福人类。当人类与机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在技术进步中保持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尊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4
脑机接口:从实验医学走向康复应用场景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是一种直接在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通信和控制通道的技术。它允许大脑通过意念来控制外部设备,如计算机、机械臂等。这项技术最初源于实验室的研究,但近年来逐渐走向实际应用,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一、脑机接口的发展历程
脑机接口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开始研究如何将脑电波与计算机连接起来。1973年,“脑机接口”这一术语首次被提出。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神经科学的进步,研究者实现了通过大脑控制外部设备的初步实验。进入21世纪后,脑机接口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方面。

二、脑机接口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1. 运动功能康复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采集和分析脑信号,实时控制外骨骼、假肢等辅助设备,帮助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例如,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机构的合作下,完成了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受试者能够通过意念控制电脑赛车游戏完成加速、转向、减速等动作。

应用场景    描述
外骨骼控制    患者通过脑信号控制外骨骼设备,帮助其重新学习行走等运动技能
假肢控制    患者通过意念控制假肢,实现抓取、移动等基本动作
2. 语言功能康复
对于失语症患者,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脑信号控制语言合成器,实现语言交流,提高语言功能康复的效果。这为那些因中风或其他原因导致语言障碍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3. 认知功能康复
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通过采集和分析脑信号,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并提供针对性的脑机交互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这种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三、脑机接口技术的分类
根据介入程度的不同,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三种类型。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如脑电图(EEG)、脑磁图(MEG)、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等,通过非侵入性方式采集脑信号;半侵入式和侵入式脑机接口则需要植入电极到大脑中,直接采集或刺激脑信号,实现更精确和有效的脑机交互。

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学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感染、排异反应、电极漂移等问题。此外,如何保护大脑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也是一个重要议题。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脑机接口有望在未来成为康复医学的重要工具,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