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一台的人形机器人进厂,搬运效率连工人一半都不到
现状概述
据报道,50万一台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后,搬运效率远低于工人,有的机器人产品一开始搬运一个箱子要四分半钟,而相同工作普通工人一分钟以内就能完成,效率不及人工的50% 。目前大部分机器人在汽车工厂都只是“实习”,离跟上工人的操作效率还差得远,包括特斯拉在内,让机器人进工厂的计划目前大多还停留在设想阶段,实际应用有限。
车企布局情况
近年来,各家车企虽参与程度不同,但机器人赛道已成为车企寻求新业务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比如小鹏、小米、广汽已经推出了机器人产品;理想表达了进场的意图、蔚来处在调研阶段;赛力斯、长安、比亚迪等已经设立团队并开启招聘;上汽、北汽、奔驰则重在投资参与。不过,目前尚未能明确车企们的机器人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多数产品的参数也未知。在今年上海车展上,车企们大多选择用机器人当车模,而非让它们进工厂工作。
发展面临的难题
硬件方面
人形机器人硬件还未完全定型,尽管车企可以在短时间内组装出样式不错的人形机器人,但这主要是近年来机器人供应链进步的结果,并非车企自身技术成果。人形机器人本体路线虽逐渐收敛,但关键零部件技术方案还不成熟,例如电机、灵巧手、传感器等仍存在路线争议。硬件决定了机器人动作能力的上限,无法通过“拿来主义”一步到位。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虽然它也是买模组组装,但会进行进一步调优,其手部连杆和国内产品就有所不同。
软件方面
从技术连续性来看,尽管有多位自动驾驶技术大佬入局人形机器人,认为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技术有紧密联系,但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技术难题更复杂。自动驾驶主要是让汽车在二维层面避免碰撞物体,而机器人需要在复杂的三维世界主动与各种物体交互。人形机器人尤其需要物理交互性,需获取多模态数据,除常见的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外,还需要力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这对数据采集和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加大了数据获取的难度。而且,自动驾驶仅有纵向速度控制和横向转向控制2个自由度,人形机器人的自由度更多且复杂程度更高。
数据方面
大语言模型带来的AI技术进展目前还未在机器人领域复现,人形机器人的数据规模十分有限。业内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数据获取没有统一范式,像特斯拉和Google选择用摇操获取数据,但成本投入巨大,例如Google做十几万条数据,用时十多个月,花费上千万美元;优必选采用真机数据和仿真生成相结合的方式,但前期真机只能采集单点动作的数据,泛化能力突破受限。目前大多数机器人还处于实验室环境,在实际场景里部署量不大,难以产生足够的数据量,且现有的采集数据还无法验证机器人模型能否像大语言模型那样,通过学习大量数据提升能力。
市场前景
尽管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但市场前景仍被看好。据立德研究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24年约为27.6亿元,2029年将达到750亿元。中金公司研报则表示,预计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达到35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