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转型机器人八年后,*ST工智被终止上市[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陶炜 南京报道

机器人概念广受追捧的当下,一家从2017年就开始涉足机器人业务的上市公司即将被终止上市

6月12日晚,全名为江苏哈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ST工智(000584.SZ)公告,深交所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并自2025年6月2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并在退市整理期届满后摘牌。

尽管该公司是由于连续两年财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遭到退市,但公司的机器人业务在涉足八年后依然取得不了规模性收入也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市场上对机器人的需求可能还不是很大。机器人的概念很早就提出了,但到现在市场上也没有哪家把规模做得很大。”*ST工智证券事务部的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从事八年机器人,现在退市了

2017年1月,当时还叫“友利控股”的上市公司完成对汽车制造自动化装备龙头企业“天津福臻工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收购,正式向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转型。同年8月24日,公司更名为“江苏哈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确立了以高端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服务平台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2021年以来,*ST工智连续4年亏损,累计亏损额接近二十亿元。而导致公司被终止上市的,则是其财务会计报告连续两年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今年4月底,尤尼泰振青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公司2024年度财务报表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在前一年,*ST工智202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同样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2023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也同样被出具否定意见。

根据公告,尤尼泰振青无法对*ST工智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原因是,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其中涉及两个重点事项:股权投资平台以及收入确认。 股权投资平台方面,*ST工智对哈工成长(岳阳)私募股权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湖州大直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黑龙江严格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黑龙江供应链公司”)及南通中南哈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股权投资平台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总额为6.5亿元。根据尤尼泰振青在公告中的表述,上述4家股权投资平台公司账面存在大量权益性投资、大额往来款以及大额增资意向金。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尤尼泰振青无法确定上述事项是否存在尚未识别的重大关联资金往来。收入确认方面,2024年*ST工智营业收入为19.3596亿元,但尤尼泰振青无法确认*ST工智本期及上期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存货、合同资产、应收账款等科目金额的准确性。

“就算财报的问题解决了,将来如果想恢复上市还得看近三年的利润、营收情况。就算都符合条件,也得重新按照IPO的标准去申请,最多可能排队时间短些。”前述*ST工智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说。

专家:机器人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尽管*ST工智退市的直接原因是财报被无法表示意见,但公司的机器人业务始终表现不佳也是不争的事实。

记者询问*ST工智的工作人员,一两年内是否有可能看到机器人业务出现起色,并借此带动公司重新上市。而工作人员的回答是“不好说”。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服务机器人在餐饮、酒店等场景的初步应用,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应用,但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可能需要5年以上时间,因为其大脑的训练和泛化能力仍有待提升。此外,养老机器人等在开放场景下的应用也面临技术瓶颈,预计到2030年左右才可能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应用。“消费者对机器人产品的接受度和需求尚未完全形成,这限制了商业模式的快速成熟。”郑磊说。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商业模式成熟进程预计将持续5—10年,其发展节奏深度依赖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生态构建的协同推进。当前,工业制造、医疗手术等高频刚需场景已率先通过‘硬件销售+软件订阅’模式实现技术价值转化,但消费级市场仍面临成本高企与用户认知不足的双重瓶颈。从产业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来看,技术标准化体系的缺失、产业链协同效率的不足,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如人形机器人成本需降至万元级、数据交易机制亟待健全),构成了商业模式成熟的关键障碍。基于行业演进规律研判,该领域商业模式的成熟节点预计将出现在2030—2035年。届时将形成跨行业通用技术平台,企业盈利模式不再依赖政策补贴或资本输血,转而通过数据资产运营与生态价值分成实现规模化收益。为打破‘融资-烧钱-再融资’的资本依赖循环,行业企业需加速推进两大转型路径:一是强化技术产品化能力,提升标准化产品在营收中的占比;二是聚焦高壁垒垂直场景,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4
江苏哈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ST工智)即将被终止上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财务报告问题:*ST工智连续两年财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是其被终止上市的直接原因。

2. 亏损严重:自2021年以来,*ST工智连续4年亏损,累计亏损额接近二十亿元。

3. 机器人业务表现不佳:尽管公司涉足机器人业务已有八年,但始终未能取得规模性收入。

4. 市场需求不足:*ST工智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市场上对机器人的需求可能还不是很大,机器人的概念很早就提出了,但市场上没有哪家把规模做得很大。

5. 商业模式不成熟:专家认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商业模式成熟进程预计将持续5—10年,当前仍面临技术标准化体系缺失、产业链协同效率不足、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关键障碍。

6. 技术瓶颈: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可能需要5年以上时间,养老机器人等在开放场景下的应用也面临技术瓶颈。

7. 消费者接受度和需求尚未形成:这限制了商业模式的快速成熟。

综上所述,*ST工智退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财务报告问题,也有机器人业务发展不佳、市场需求不足、商业模式不成熟等因素。专家预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商业模式成熟节点预计将出现在2030—2035年,届时将形成跨行业通用技术平台,企业盈利模式不再依赖政策补贴或资本输血,转而通过数据资产运营与生态价值分成实现规模化收益。在此之前,行业企业需要加速推进技术产品化能力和聚焦高壁垒垂直场景,以实现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14
转型机器人八年后,*ST工智被终止上市事件解析
事件概述
2025年6月12日晚,全名为江苏哈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ST工智(000584.SZ)公告,深交所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并自2025年6月2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在退市整理期届满后摘牌。该公司从2017年开始涉足机器人业务,然而在转型八年后仍面临退市结局。

终止上市原因
财务审计问题
2021年以来,*ST工智连续4年亏损,累计亏损额接近二十亿元。导致公司被终止上市的直接原因是其财务会计报告连续两年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2025年4月底,尤尼泰振青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公司2024年度财务报表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202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同样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2023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也被出具否定意见。

业务表现不佳
尽管公司涉足机器人业务八年,但始终无法取得规模性收入。公司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市场上对机器人的需求可能还不是很大,机器人概念虽提出已久,但市场上还没有哪家企业把规模做得很大。

公司业务情况
*ST工智主要从事智能制造业务,具体涵盖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制造和销售两个子板块。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该公司专业为汽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工业、数字化工厂、机械装备、医疗设备等行业客户提供先进的智能化柔性生产线,是高端智能自动化装备系统集成供应商。

未来上市可能性
即便解决了财报问题,若想恢复上市,还需看近三年的利润、营收情况。就算各项条件都符合,也得重新按照IPO的标准去申请,最多排队时间可能短些。当记者询问一两年内机器人业务是否有可能出现起色并带动公司重新上市时,工作人员表示“不好说”。

行业现状与前景
技术进展与瓶颈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些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如服务机器人在餐饮、酒店等场景的初步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应用,但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可能需要5年以上时间,因为其大脑的训练和泛化能力仍有待提升。养老机器人等在开放场景下的应用也面临技术瓶颈,预计到2030年左右才可能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应用。

商业模式成熟进程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商业模式成熟进程预计将持续5 - 10年,其发展节奏深度依赖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生态构建的协同推进。当前,工业制造、医疗手术等高频刚需场景已率先通过“硬件销售 + 软件订阅”模式实现技术价值转化,但消费级市场仍面临成本高企与用户认知不足的双重瓶颈。从产业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来看,技术标准化体系的缺失、产业链协同效率的不足,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如人形机器人成本需降至万元级、数据交易机制亟待健全),构成了商业模式成熟的关键障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