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AI能答疑,却无法代替情感交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40
金币
73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又值毕业季。最近几天,一个学生拿着他撰写的研究报告来找我。我认真阅读了他的报告内容,其中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调研数据分析着实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份报告绘制精美、结构合理,基于大量精准数据并结合可视化图形,将全国各省(区、市)的学生按照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变化、智力水平、认知特点等情况,进行了完整且富有个性化的实证分析。

  但仔细看后,我发现这份报告似乎少了些“温度”和“深度”——没有真正实现调研的独特价值与原创意义。

  于是,我找到这位同学一聊才知道,由于时间原因,他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而是借助AI生成了这份报告……

  这激发了我对AI在教育学习中的影响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数智时代,AI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着今天的教育和学习生态。但出现的诸如AI论文代写等一系列问题,又让我们对这场由技术革命引发的教育变革浪潮进行反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在适应技术革新为教育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担当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呢?

  如今,AI技能融入教育的进程正大大加速。AI赋能教育,给人们的学习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影响,使“教”与“学”呈现出了许多新样态:教室里,教师正在利用AI技术智慧平台精准分析与评估学生的行为数据,定位“最近发展区”,智能测评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份个性化的课程服务和学习安排;操场上,运动数据监测系统正在全程记录运动员每一次跳跃与奔跑的速率,为他们量身打造运动数据计划图;智慧仿真实验室里,同学们正在利用系统助手进行人机互动,模拟无人机的飞行场景,共同研讨无人机模型设计问题……

  AI技术的介入深刻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习和教育的固化观念,在真实教师和虚拟教师的“双师”模式下,打破了传统课堂“标准化生产”的教育学习模式。这让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了更多便利,为人才培养带来了更多可能。

  同时,AI技术也促进了教育公平化。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喜欢用“一碗水”或“一桶水”来比喻教育资源,但无论是“碗”还是“桶”都要受到“舀水人”以及所处时空的限制。AI技术的出现及应用,正在有效突破教育限制、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跨时空、跨地域、跨学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弥合,使大山深处的学生也能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但随着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面临许多新难题。

  比如,生成式AI工具已经成为部分学生做题、生成答案解析的常规工具。这虽然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同时也加剧了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担忧——数学题的解题步骤、语文作文的构思创作、物理问题的分析……这些并非是固化的“八股”,而是要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深度思考、逻辑推导等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与批判性思维。如果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直接获取答案,这个学习过程就会被一键生成的结果取代,当面临新问题时,难以自主调动知识储备,无法构建解题框架。长此以往,教育所强调的创新思维建立、深度认知能力培养等,都将流于浅表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将被逐渐消解。

  在笔者看来,AI的学习指导并不等同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如果完全照搬AI提供的方案,而不与老师进行深度沟通、不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度调整与思考,那么也不会达到因材施教的预期效果。

  再比如,AI系统在运行时需持续采集学生个人信息、注意力时长、社交偏好、风格技能等大量行为数据,一旦数据出错泄露,可能会加大数据滥用的风险,对学生的隐私权、知情权、安全权等方面产生信任影响。某知名教育平台在2022年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涉及1.7亿条用户数据,包括学校名称、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学号等敏感信息,这不仅暴露了智能教育系统的安全漏洞,也引发了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教育一方面要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对学生启智、心灵的培养,不能丢掉对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育+AI”不是要用人工智能替代教师,在本质上,它应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是对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深刻反思并重视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使AI时代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凸显系统性的同时,更具“温度”,真正回归“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的教育本真。

  AI是教育的协助者,却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尽管AI能够全天候答疑,但却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的交流、无法替代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我们应当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世界观的养成、价值观的树立、人生观的启迪,是情感的延续、是为人处世经验的传递,教师更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用人文的温度化解技术的冰冷。

  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面对加速的技术浪潮,身为教师,更应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本心,辩证地看待AI、利用技术杠杆,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生态的设计者与情感价值的引导者,在推动创新与人文传承之间找到平衡支点,引导学生在“技术狂欢”中保持清醒的价值判断。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3
您提到的学生使用AI生成研究报告的情况,确实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中AI技术应用的一个现实问题。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便利,比如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定、教育公平化的推进等,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AI技术的应用确实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教学更加个性化、精准化。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指导。这种“双师”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标准化生产”教育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但同时,AI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直接获取答案,可能会削弱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教育强调的创新思维和深度认知能力的培养,可能会因为对AI的过度依赖而流于浅表化。此外,AI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学生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可能会对学生的隐私权和安全权产生影响。

因此,在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AI技术只是教育的协助者,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树立和人生观的启迪。我们需要重视人文素养教育,使AI时代的教育改革更具“温度”。

2. 辩证看待AI技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生态的设计者和情感价值的引导者,在推动创新与人文传承之间找到平衡支点。

3. 保护学生隐私安全。在利用AI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数据时,要充分考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避免数据泄露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利用AI技术辅助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过度依赖AI工具。

总之,在AI时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适应技术变革的同时,也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我们应该用人文的温度化解技术的冰冷,引导学生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的价值判断,实现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14
AI能答疑,却无法代替情感交流
随着AI的发展,它在答疑解惑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情感交流上存在明显不足,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AI在答疑方面的优势
知识储备丰富:AI大模型依赖已有数据进行学习,拥有惊人的搜读算写本领,能在短时间内搜索并整合大量信息,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答疑服务。例如,当用户询问某个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AI可以快速给出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来龙去脉等内容。
高效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用户提出问题,AI都能迅速做出回应,无需等待。这在解决一些紧急的知识需求时非常有用,大大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效率。
AI无法代替情感交流的原因
缺乏真实情感体验
虽然现代AI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它们仍然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AI可以分析文本中的情感线索,做出相应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并非基于真正的情感理解,而是基于程序所学习的数据模式。比如,当用户向AI倾诉悲伤时,AI可能会给出安慰的话语,但它并不能真正体会到用户的悲伤情绪。

无法进行深层次情感共鸣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还包含了情感的共鸣、肢体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多重层面。AI在这方面存在缺失,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之间的深层次情感交流。例如,在师生交流中,AI教师代替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医疗场景中,AI诊断传递不出医者仁心的温暖;在新闻报道里,AI主播远不及现场报道那般鲜活接地气。

不利于情感识别能力的发展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做社会化,需要和别人交流,接受别人的评价、反馈,进而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与真人交流有助于孩子跳出自我视角,从外在视角审视自己,同时学习识别他人的情感,比如通过别人的表情、动作来感知其情感,并学习、模仿他人如何表达情感。而一味地与AI交流,会让青少年丧失学习识别他人情感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容易把握社交的界限,会逐渐变得情感平淡、疏离。

对AI与情感交流关系的正确态度
我们应该接纳AI、利用它,让我们从繁杂的劳动中松绑,但也要清楚认识到它在情感交流方面的局限性。在面对需要情感支持和深度交流的情况时,还是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时,要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AI,避免过度沉迷于与AI的交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真实的社交活动,以促进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健康发展。正如DeepSeek给人类的回答:焦虑的反面不是盲目乐观,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主动“进化”的新人类,我们应不断放大人的优势,去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