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发牌六周年|从5G、5G - A再到6G 重构万物智联新图景
5G发展成果
网络建设成就斐然
截至2025年6月,5G基站总数达443.9万个,实现乡乡通5G,行政村通5G比例达90%;300多个城市部署5G - A网络。我国通过实施宽带边疆、信号升格、5G异网漫游等举措,加速推动5G向偏远地区进一步延伸,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目标实现。
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5G移动电话用户达10.81亿户,庞大的用户群体为5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应用广泛且深入
5G应用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6个,案例总数超13.8万个;5G + 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1.85万个,累计遴选700家高水平5G工厂;5G虚拟专网达5.8万个,广泛覆盖工业、港口、医疗、能源等重点应用场景。
技术与产业创新领先
积极参与5G国际标准制定,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超42%。企业引领全球5G模组发展,市场占比超80%;发布5G融合应用标准数量超100项,5G工业网关、CPE、巡检机器人等5G行业终端进网产品数量超700款。
5G - A发展态势
网络部署逐步推进
我国持续主导5G - A国际标准,开通首个位于珠穆朗玛峰的5G - A基站,首发全球规模最大的5G - A商用部署,300多个城市开启5G - A赋能智慧城市新篇章。以中国电信为例,2024年在121个城市规模部署约7万站,RedCap覆盖超200城;深圳电信实现宝安机场5G - A全覆盖;陕西电信率先完成全国首条5G - A 3CC地铁环线网络(西安地铁8号线)的全线覆盖,实现下行速率4Gbps的突破性成果。
技术应用创新不断
我国首次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引入了基于26GHz频段毫米波和3CC三载波聚合的5G - A网络技术,赛事期间网络速率稳定在万兆级别。5G - A与具身智能交织,人形机器人实现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的跃迁。
6G研发进展
标准制定有计划推进
全球移动通信标准组织3GPP计划在2025年6月正式启动6G技术标准研究,2025 - 2027年完成技术研究阶段,2029年3月份完成第一个版本的技术规范。
国内积极布局与突破
中国成立IMT - 2030(6G)推进组,2021年发布的《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系统提出全息通信、数字孪生等八大业务应用场景,以及通感一体化、无线AI等十大关键技术方向,为全球6G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电信旗下中电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一种基于6G的天地一体化传输优化及拓扑测绘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标志着我国在6G星地融合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构建“空天地海”全连接网络奠定了核心技术基础。
应用场景前景广阔
如果说5G实现“万物互联”,那么6G将实现“万物智联”。6G提供的感知服务,涵盖感知定位、成像、模式识别等,通过规模部署的基站提供泛在的感知和通信网络,可有力支持低空经济、智慧交通、海域防控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预计2030年,6G将投入商用,届时手机会变成人工智能终端,用户生成内容的能力会更强,这将带动新的信息消费潮流,并使手机再次更新换代。
三者共同构建万物智联新图景
5G作为数字世界的神经脉络和AI时代的加速引擎,是全球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基础网络支撑,推动了消费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形成,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5G - A是5G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提升了网络性能,拓展了应用场景,推动5G与AI、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激发新质生产力的乘数效应。而6G则站在更高的维度,以“万物智联”为目标,将感知、通信等能力进一步融合,为未来的智慧生活、智能产业等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三者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共同重构万物智联新图景,推动社会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1